雲隙光 / 反雲隙光,曙暮暉 / 反曙暮暉
當太陽當被雲層或大山遮蓋部分的光線,便會造成雲隙光。
雲隙光是形容太陽高於水平線的時候。因為有山或雲阻擋,所以才見「光柱」(rays) 及影區,而整個現象名為「雲隙光」,已包括光柱與光柱間的影區,我理解没有為影區另外命名。
曙暮暉是形容太陽低於水平線而人在水平線上觀看到的雲隙光。
(曙暮暉, (三字從日) 一般泛指日出/日落時份的雲隙光。我不知誰作的,通常香港人用。
台灣朋友稱「霞光」/「反霞光」。)
(示意圖)
日出東方而見於西面,日落西方而見於東面,是“反雲隙光“,“反曙暮暉“(即在太陽相反方向-反日點),通常光束較大型時,亦可清楚見到聚合於太陽的對面。但「反雲隙光」/「反曙暮暉」出現次數少於「雲隙光」/「曙暮暉」。。
2013年八月六日 ,日落時分,拍於西面的藍色光柱仍是“雲隙光“(的影區),因極大型,其實會聚至東面,亦有人在東面拍到,東面的是“反雲隙光“。
(傳媒,錯誤將 曙暮暉 報導為 反曙暮暉)。
2013年傳媒報導完,天文台亦有文章解釋雲隙光(及曙暮暉):
太陽光到地球基本是平行,地上觀察者常錯覺看成會聚至一点/由一点散開,實際例子是火車路軌是平行至遠方而人看成由一点散開/會聚至一点一樣。當多條雲隙光柱同時出現,太陽一方有機會像由下一点散開而上,太陽對面有機會像由上而下聚合至一点。
所以,拍攝時別忘了看你們的背面呀 ^_^
曙暮暉/雲隙光是crepuscular rays, 反雲隙光/ 反曙暮暉是 Anti-crepuscular rays, 大家可在wiki参考實際定義。
以上是小弟的理解,有錯的話歡迎指正。
這張照片拍於黎明時分,同時顯示東面(左)的 曙暮暉,和西面(右)的 反曙暮暉。
拍攝者:Lok Naturephoto
拍攝日期:2015/6/7 05:39HKT
拍攝地點:山貝村
日落時分西面的 曙暮暉。
拍攝者:Cammy Li
拍攝日期:2018/5/19 19:05HKT
拍攝地點:將軍澳
日落時分東面的 反曙暮暉。
拍攝者:Cammy Li
拍攝日期:2018/5/19 19:05HKT
拍攝地點:將軍澳
另:這些是大氣光學現象而非天文現象。
個人意見:
留意中譯名稱因沒國際化標準常引起混亂,英文 crespecular 就是指晨/昏的 rays(光束)。
中釋名稱,我自己意見,叫「隙光」便可,(可由雲,山,樓宇,其他物體造成)。
至於晨/昏隙光,有無需要用「曙暮暉」我覺不需用。因為「曙暮光」是 twilight, 太容易混淆。
『隙光』/『反隙光』,其實,好簡單直接。
大帽山頂雷達站建築物做成的「隙光」
太陽光在照片中清晰可見被建築物遮擋下做成幾束光柱。
拍攝者:Matthew Chin
拍攝日期: 2014/2/3 07:25 HKT
拍攝地點:元朗(望向大帽山)